申 请 书

申请书附件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成果报告


强调特色教学  打造南艺品质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完成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主要完成人:刘伟冬、李彤、章文浩、樊波、于友善、张放、金丹、朱智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的发展可追溯到1912年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专和1922年颜文樑先生创办的苏州美专,经过百余年建设发展,美术学已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


美术学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是江苏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


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科研与艺术创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级,并列全国第三。


早在1978年南艺美术学学科即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和1986年分别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2012年获批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了黄惇、阮荣春、许平、刘伟冬、黄宗贤、夏燕靖、刘赦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以及徐利明、周京新、江宏伟、张见、李松、李小山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


美术学学科历经百年的学术滋养与积淀,形成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并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艺术教育和研究氛围,整合为纵贯古今、横跨中西的学科体系。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教学层次分明,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教育部美术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美协水印版画研究中心、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的雕塑实验室,现代雕塑综合材料、版画艺术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美术馆、艺术品拍卖中心等教研和艺术实践平台。本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以刘伟冬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当下学科方向多元的学术氛围中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研究格局和发展方向,力求在理论研究上引领学科发展前沿;在创作上注重体现当代人文精神,打造艺术精品;努力培养“技道合一、品高格正”的艺术专门人才,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艺术学科。


现将主要成果概述如下:


针对艺术类高校的专业特殊性,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道路。


1、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确立教育教学思路。

在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和创作研究过程中,本学科始终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思想,始终遵循“兼容并包”、“不息变动”的艺术教育与创作规律,坚持“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大力倡导“准确继承传统,开发个性潜能,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创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艺术教育和创作规律,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文化底蕴及理论修养,把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美术创作、研究、教学、传播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学学科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级,并列全国第三。科研教研成果丰硕,多名教师的理论成果在近几年的省政府哲社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文化部教育部课题立项等屡有斩获,以教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注重教学硬件的投入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陆续投入建设了书画临摹实验室、电子图书实验室以及雕塑陶艺、金属、木工工作室等。以优异的硬件设施来保障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在充分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实践,根据本院综合条件、特色优势,创新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以画种材料以及艺术语言及表现手法设置相关教学工作室,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年级为单位的模式。以同类型专业课程群为教学模块,以同方向教师组合为教学团队,在教学中以“套餐”加“自助餐”为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及创作融合互动为教学主线,形成一套立体、交融、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江苏省文化厅先后在本院设立“中国水印版画艺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书法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同时与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等单位签署协议,合作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使本院美术专业教学与实践有了更高更好的平台。


3、注重课程研究与建设,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本学科一贯十分重视课程及教材的研究与建设,原有三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国画技法》、《中国美术史》、《油画技法》在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黄惇主编《书法篆刻》(第二版)、徐利明主编《中国书法风格史》被遴选为2012年国家规划教材;金丹主编《篆刻临摹丛谱》、李彤编著《中国古代经典书论释读》、束新水《线之解析》被遴选为省级重点教材。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被评为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刘伟冬《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概念、内涵、谱系及其在中国学界的传播(论文)》、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等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倡导理论密切结合实践,继承切实促动创新的教风学风。学生写生作品展、秋季学生优秀作品展等常规课程展,皆由美术理论专业同学负责展览的策划、布展以及作品评述,将美术学学科下的所有专业学生都纳入到日常的专业实践中来。


成果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结构立体通透,注重教学、科研、创作的一体与互动

本学科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将工作室制与学分制相结合,各教学环节以必修、选修分主次,以基础、专业分层次,以各课程群为纵线,以理论、实践为横线,各层次、线索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节节递进,前后关联,彼此互动,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灵活、规范的课程构造。


2、教学目标曲高工实,倡导德艺双修

本专业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综合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眼高手强”的学习意识,“有品味、有目标、有方法、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品味先行”、“修养先行”、“基础先行”、“创作主导”的教风和学风。


3、教学管理机制先进

在教学管理上,充分考虑各专业的特质,突出课程、强化专业,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稳定为主,流动为辅”的工作室课程管理机制;在美术理论专业实行了教考分离制度,在实践类专业课程中实行教师团队集体打分制度。同时结合日常的教学质量监控、常规性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委员会督查制度等措施,有效加强了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力度,效果显著。


4、强调特色教学,打造南艺品质

在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南艺美术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如美术理论的“俞剑华学派”、以周京新等为代表的水墨写意中国画以苏天赐、沈行工为代表的江南意象油画以毛焰、张新权为代表的当代油画以杨春华、周一清为代表的现代水印版画以黄惇、徐利明为代表的书法创作与研究等,不仅在美术界独树一帜,影响重大,同时也形成了美术教育的南艺品质。


5、注重教学实践

本学科教学一贯重视实践环节,十分注重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近年来我们陆续跟相关单位合作建设了一大批教学实践写生基地。如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江苏省少年儿童出版社、三门峡教学实践基地、洛阳千唐志斋、中国雕塑博物馆、丫山风景区教学实习基地等。在拥有一批教研、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与同类型院校专业或相关机构长期保持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艺术平台和先进资源,使教学实践空间得到了更广泛、更切实、更有效的拓展。


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院美术学各专业教学历史传承久远,学术积淀深厚,定位合理,追求实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创作与运用密切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在科研与创作方面,虽然本院美术学专业各位教师均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追求方向,但在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考核标准等方面却始终能够保持高度一致,这使得本院美术学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得到了长久有力的保障。


1、人才培养成果突出

美术学学科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艺术品味高、创作水平高、综合艺术素养高的专业创作人才和艺术理论人才。许多毕业生被国内一流名牌大学、专业创作部门和文化管理机构争相录取与引进,成为了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研究、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受到专家、同行及社会受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近几年,本院学生美术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数十项,毕业展览反响热烈。每年均有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得省优秀毕业论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在95%左右,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100%。


2、教科研、艺创成果突出

近年来美术学各专业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均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创新型美术人才培养》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油画创作与基础教学互动互促模式的构建》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沈行工、黄惇、周京新、陈世宁陆续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黄惇主编《书法篆刻》(第二版)、徐利明主编《中国书法风格史》被遴选为2012年国家规划教材;《篆刻临摹丛谱》、《中国古代经典书论释读》、《线之解析》被遴选为省级重点教材。 


自2014年以来,新增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4项。


江苏省政府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政府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1项;理论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5年首届江苏省紫金文艺评论奖一等奖1项。在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项目建设期内共获得全国性展览奖项13项,其中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1名;优秀奖1名;提名奖2名;此外还有众多师生获得了江苏省美协、省文联、省文化厅举办的各类展览赛事大奖。


3、展览、学术研讨在国(境)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2014年以来本学科师生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韩国国民大学、美国纽约佩斯画廊举办高水平展览20余次,举办“搜妙创真——2016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创作作品展”、“闳约深美—2016全国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百年南艺雕塑回眸——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暨研讨会”、“2015第三届重塑东方美——海峡两岸水墨作品展暨研讨会”等10余次学术活动,对拓展学校知名度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